April 19, 2016

盆中採摘賜嘗新

乾隆十一年(1746年),內閣學士沈德潛(1673~1769年)因原配夫人病故,得到乾隆帝特別允准,返籍料理喪事。回到朝廷後,適逢皇上賞賜荔枝,沈德潛注意到,王公得到兩顆,大臣只有一顆,而自己卻是兩顆。對此殊恩,他感動不已,專門作詩一首並呈禦覽:

丹荔當年貢七閩。攀歸二顆爭傳看,共道天家厚老臣 Pretty renew傳銷。

乾隆三年,66歲的沈德潛中舉人,第二年中進士。乾隆七年有次考試,乾隆帝當眾稱呼他為"江南老名士”,這為他邀得了盛譽。沈德潛寫上面這首詩時,已75歲高齡了,確有資格自稱"老臣”。"破格”多得一顆恩賜荔枝,在沈德潛看來,無疑是君臣間一段佳話。

但清宮裏也有與恩賜荔枝有關的詩作,讀來頗耐人尋味。

嘉慶帝(颙琰)登極後,將他皇子時的詩作刊行,稱《味餘書室全集定本》,有一首《恩賜荔支恭紀》(見卷三):

包貢年年閩嶠南,頒來絳實共分甘。輕紅染就香偏馥,爛紫敷成色正酣。

瓊液生津凝碧椀,錦膚映肉勝黃柑。拜恩何幸嘗仙品,一顆驪珠聖澤含 Pretty renew傳銷。

先寫荔枝來自福建,接著是對荔枝色香味的描述,最後是聖恩賞賜。表面上平淡無奇,且荔枝是一顆,還趕不上沈德潛的待遇呢。

但仔細翻看整個詩集,就發現問題了。這首詩作於乾隆四十一年(1776年),是詩集中唯一記述得到恩賜荔枝的作品,而當了三十多年皇子的颙琰,絕不可能只這一次得到父親賞賜荔枝,如五十一年有首詩就名為《荔枝》,但詩句無恩賜內容(見卷二十二)。還是四十一年,颙琰又寫了一首《賜哈密瓜恭紀》(見卷四)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,在《味餘書室全集定本》三千二百多首詩中,只有這兩首是寫恩賜食物的,恰又在同一年。颙琰為何如此鄭重書寫呢?"一顆驪珠聖澤含”,只是簡單的聖澤嗎?《賜哈密瓜恭紀》一詩中有雲"綿綿瓜瓞沾天澤”——"綿綿瓜瓞”寫瓜大小成串,除表示"子孫昌盛”之意外,是否隱有所指呢(當時颙琰自己還沒有子嗣出生)?

這不禁讓人聯想到:乾隆帝在三十八年冬將颙琰立為儲君,但極其秘密,只是將此事告訴了軍機大臣,密匣詔書中所書何人則未明示。颙琰本人肯定也不知道。難道三年之後的這一次荔枝與哈密瓜賞賜,讓颙琰對父皇的微妙心思有所覺察?

這又進一步讓人聯想到:雍正元年祈穀大典之後,雍正帝在養心殿召皇子弘曆(也就是後來的乾隆帝),賜嘗一小塊肉,弘曆發現只他一人,弘時與弘晝等兄弟並不在場,而這塊肉本星級髮型師是大典上祭獻給上帝的小牛肉,由雍正帝帶回宮的。

登極之後,乾隆帝說當時他就悟出了其中的深意。那麼,乾隆四十一年他賞賜颙琰的荔枝、哈密瓜,是否如乃父雍正帝當年一樣,有什麼特別的意味嗎?

可惜,颙琰這兩首詩並無注文,當然他也不可能在注文中明言或作任何暗示,否則"秘密立儲”也無秘密可言了。故上述推測是否有理,還有待挖掘其他相關史料作為旁證。

Posted by: huoyanzhanshi at 03:18 AM | No Comments | Add Comment
Post contains 19 words, total size 8 kb.

<< Page 1 of 1 >>
16kb generated in CPU 0.0073, elapsed 0.0794 seconds.
32 queries taking 0.0745 seconds, 75 records returned.
Powered by Minx 1.1.6c-pink.